中共党史研究

邵维正:深耕党史五十年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7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记者 李梦馨

邵维正展示《写给青少年的党史》

□李梦馨报道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系列丛书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少年从军,奔赴战场;中年转向党史研究,活跃于书斋和讲台之间,研究讲学两不误;年岁愈长,致力于党史的普及——在党史研究和教学的路上,邵维正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至今仍步履不停。

少年从军,奔赴战场

1951年,春天,浙江。

“小鬼怕死不怕死?”

“不怕!”

“怕苦不怕苦?”

“不怕苦!”

“不怕死不怕苦你就来!”

经历了一番简短的问话后,年仅15岁的邵维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规定的最低参军年龄是16岁,邵维正头一回报名的时候不了解,因为年龄不够被拒绝了,这次他便有意多报了一岁。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青年人,满腔热血。跟着党走,成为当时青年人的一个“时尚”。“到处都在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说着,邵维正忍不住动情地唱了起来。

美军的飞机已经飞过了鸭绿江,如果朝鲜守不住,战火势必要烧到东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已成为当时人民的共识。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感染下,邵维正没念完初中,就毅然离开了书桌案头。在浙江守了一段时间的海防后,第二年,他转入志愿军序列,跟随所在的62师北上奔赴朝鲜战场。

一进入朝鲜的领土,映入邵维正眼帘的是一片又一片的废墟。铁路、公路两边几乎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全被炸毁了,邵维正被触目所及的战争场面深深地震撼着。

由于军事实力悬殊,美军掌握了绝对的空中优势,为了防备敌军的轰炸,邵维正跟战友们隐蔽在弯弯曲曲的坑道里,听着炸弹爆破的声音在不远处响起。

战场上条件艰苦,就着冰雪吃炒面是常见的饮食,但雪水冰凉,吃了不免闹肚子。邵维正就先把冰雪含在嘴里,用体温“加热”,等到冰雪化成水,再吞咽下去。在这样极其艰难的处境下,邵维正迅速成长。

他在朝鲜战场上待了6年,1956年9月,在朝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0多年后,再度回想起这段经历,邵维正感慨良多,“在我的一生经历当中,抗美援朝这几年是对自己的一种检验,对自己的一种考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思想上的升华。”

1958年,邵维正随第三批志愿军回国。之后,他在西北戈壁滩上驻防长达20年,历任新闻干事、秘书科副科长、宣传科科长等职。60年代中期,邵维正被选派到解放军长沙政治学院学习了一年半党史,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从事党史研究的重要一环。

中年转行,考证中共一大

1978年冬天,全军院校恢复招生,军校大量从作战部队调人。时任师部宣传科科长的邵维正,被调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教研室教员,此后,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党史研究教学工作。

就在同一年,由胡乔木牵头的12卷大型历史巨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项目启动。新中国是经过流血牺牲打出的红色江山,因此,胡乔木提出,这套书光靠文人写还不够,要从军队里找几个专家。就这样,军人出身的邵维正于1979年被借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参与撰写该套丛书第一卷《伟大的开端》中的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性事件,中共一大是永远也绕不开的起点。从1941年开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的时候,通常把7月1日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念日,很多人就此理解为7月1日是一大召开的时间。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邵维正在起草初稿的时候,发现了问题,仅仅关于召开时间,就有1921年7月1日、7月4日、7月5日等若干种不同的说法,关于出席人数同样众说纷纭。由于一大属于秘密状态下召开的会议,加之年岁久远,一大的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都成了一桩桩“悬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逐渐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党史研究更是马虎不得,每个细节都得准确。召开日期和出席人数的问题必须得搞清楚。”邵维正说。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所有资料都得亲自找,邵维正几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资料室。中央档案馆、中央党校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料室等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上一篇:渔阳里广场多了一道红色书香风景线,党史专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