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

最曲折的行程年底胡绳北上纪实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3

1948年年底,各界民主人士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在中共秘密战线的保护下,纷纷从香港出发,北上平津,共同规划协商中国的民主进程。在这批人中,有一位年轻的“老同志”,他刚刚写完了自己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刚刚主持完三联书店的合并事宜,然后就匆匆登上了一条北上的航船,以期尽快赶到当时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驻地。但他没想到的是,这趟旅程居然持续了两个多月,比其他任何北上的人经历的都更为曲折惊险;自然,也比其他人体验到的更为丰富多彩。这个年轻人就是胡绳,这一年他刚满30岁。

上图:胡绳先生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胡绳一生似乎和此话特别有缘,他少年早慧,读书驳杂,且笔力雄健,加上很早就投身革命斗争,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奔波于各地,辛劳风险都是家常便饭。1948年的北上,大概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后一次冒险之旅。

青年胡绳

胡绳其人

胡绳原名项志逖,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苏州的一个盐商家庭,自幼“早慧”,又加上家教良好,小学虽上得较晚,却是直接从五年级开始的。14岁时便升入当地颇具声誉的苏州中学。苏州历史上文教兴盛,官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北宋名臣范仲淹任苏州郡守时,创办了“苏州府学”,此后历代不绝。1904年废科举办新学时,府学便改为“江苏师范学堂”;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中学”。该校人才济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孙立峰所讲,南社作家陈去病、语言学家吕叔湘、史学家钱穆、历史学家吕思勉、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画家颜文梁等,都曾执教于该校;而和胡绳一样,曾求学于此的学生则有此后的史学家顾颉刚、教育家叶圣陶、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科学家钱伟长、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剧作家于伶等人。

邻近上海,受西风东渐的影响,苏州中学的氛围极为开明,胡绳正是在这里接触到进步书籍,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上学期间所经历的“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使得胡绳的政治观念急剧左倾,他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喜欢读鲁迅的杂文、华岗的《中国大革命史》等文史著作,对于文艺理论和哲学情有独钟。有一次英文课上,胡绳偷看课外书被吕叔湘老师发现,吕先生本想批评,拿过书来却发现这个年轻人看的是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便一笑置之,把书还给了胡绳。苏州中学几年的阅读,使得胡绳初步了解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1933年上半年,正值马克思逝世50周年,他便和苏州中学的一些进步同学特地办了一期墙报以为纪念。这大概就是这位日后中共赫赫有名的“笔杆子”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端。

此后,胡绳考入北大哲学系读书,但仅一年,他就离开北大回到上海,一边从事革命工作,一边进行自修学习,这段时间他更加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书籍,并精研古希腊哲学著作。不久,胡绳便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生活书店的总编辑张仲实。张仲实早年留学苏联,是国内颇有影响的马列主义书籍的翻译家和宣传者,1936年邹韬奋聘他为生活书店的总编辑。张仲实一上任便着手组织出版马列经典著作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文库,其中有一套“青年自学丛书”。

1936年冬季的某天,胡绳和张仲实在公共汽车上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张仲实便抛出一个命题作文:“新哲学的人生观”,请胡绳为他主编的“青年自学丛书”撰稿。经过几天的考虑,胡绳答应下来。这套丛书的作者不乏名家,已出版的有艾思奇的《思想方法论》、茅盾的《创作的准备》、钱亦石的《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沈志远的《现代哲学基本问题》、柳湜的《怎样研究政治经济学》、何干之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钱俊瑞的《怎样研究中国经济》、平心的《社会科学研究法》、汉夫的《政治常识讲话》、孙起孟的《写作方法入门》等,在当时已经颇有社会影响。“小青年”胡绳所写的《新哲学的人生观》是这套丛书的最后一本,这是胡绳对1923年以来“科学和人生观”论战的总结与批判,以其文字的畅达和思维的缜密,出版后颇受青年读者的欢迎,1937年2月初版,4月就再版。若非抗战爆发,此书的发行量恐怕不会输给胡绳日后的著作。那一年,胡绳只有18岁。

和生活书店结缘后,胡绳便进入了他写作的“快车道”。年轻人的才气和此前有意加强的哲学文艺学训练,使其分析问题时能够单刀直入,把握大略,条分缕析,从容不迫。这种文风很受青年人欢迎,胡绳也迅速在社科界崭露头角。有的读者日后回忆起初读胡绳著作的感受,特别称赞他虽使用常见史料,但“整个分析却出乎别人之上”的本领。1937年胡绳在刊物上连载《哲学漫谈》、1938年完成《辩证法唯物论入门》、1940年在重庆出版的《读书月报》上连载《思想方法》、1944年在《中学生》上连载《二千年间》、1945年在《新华日报》上连载《中国问题讲话》、1947年又为《中学生》撰写系列文章《怎样搞通思想方法》、1948年在香港写出了代表作《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此外,还有无数单篇的论文和评论。自然,这些文字在艰苦的环境中写成,如《辩证法唯物论入门》一书的前言中,胡绳就提到当时正在武汉和柳湜合编《全民周刊》,住在闹市区,“窗外至深夜犹不绝的烦嚣的市声”。这种环境写出的不会是精致圆熟的学术论文,而是鲁迅所说的“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历史时期所需要的“匕首和投枪”,充盈着战斗的锐气,带有时代的风骨,特别能够打动青年读者的心弦。

上一篇: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诗抄品读座谈会在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