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

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论略 

来源:中共党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不断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尽管,这个概念产生于党的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但就其主要内容来看,到目前,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然,从它们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来看,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是党员干部和学术界的重要课题。其中,党的理论工作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他们在阐释、研究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知名的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方面,不仅主编了多部著作和发表了论文,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课程,指导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把邓小平理论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当然,学术界关于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的成果还不多,主要有王跃等著的《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评析了张静如关于“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贡献。不过,在该部书稿中并没有梳理和提及张静如培养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等问题。因而,为深化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凸显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本文拟在梳理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就张静如与邓小平理论研究贡献再作探讨。并且,考察张静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贡献,不仅是深化张静如学术思想研究的需要,也能够加深对于邓小平理论的认知。

一、张静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缘起

1983 年12 月,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 周年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张静如作了《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贡献》的发言。他指出:“邓小平对党的事业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贡献。”[1]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如何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而张静如认为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一,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其二,要弄清楚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其三,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1]306-308当然,关于发言的缺点,张静如后来也给予了自我评价。他指出:“这篇文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做的贡献,缺点是没有突出重点,尤其是没有突出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312所以,在后来的中共党史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与研究方面,张静如始终强调加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初以后,随着研究者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国内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日益不断涌现。总之,就张静如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缘起而言,深刻地体现了张静如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和创新精神。

二、张静如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阐释

由于人们的认识差异和理解的差距,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则有着多种观点。比如,有研究者就指出,学界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划分和主要内容的归纳大致有六个方面:(1)层次体系;(2)观点体系;(3)板块体系;(4)红线体系;(5)逻辑体系;(6)系统体系。[2]总体来看,这为系统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体内容提供了思路。当然,就张静如对邓小平理论主体内容的阐释来看,他始终坚持着“层次体系说”的观点。[3]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如果展开来看,在方法论、世界观的主体层次上,张静如指出:“邓小平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一般的理论层次上,“邓小平的突出贡献就是第一次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道路等一系列观点。”[4]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在宏观层面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一般理论的层面上,则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步骤和条件等具体问题。有研究者就明确地指出:“张静如先生提出的邓小平理论体系结构的划分方法,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3]327

上一篇:文化史视域下的中共党史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